春节民俗大观
作者:admin 点击:3580 发布时间:2014-07-28 17:33:15
压岁钱
每逢春节,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,而且多用一些连号 的新纸币,这个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习俗缘由何在,为什么要用连号的新纸币,恐怕很少有人知晓。
压岁钱由来已久,古称“压胜钱”、“厌胜钱”、“压祟钱”、“押岁钱”等,在钱币系列中,它被归为花钱类。早在汉代,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,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,钱在正面多以吉祥文字,如“福山寿海”、“长命富贵”、“强身健体”等,还有的正面为钱文,背面为祥瑞图案,如“北斗七星”、“龟蛇”、“老虎”、“八卦”、“生肖”等纹饰。唐朝时期,宫廷盛行春日散钱,当时人们把春节这天作为立春日,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,而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拜年的习俗。宋元以后,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,春日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。明清时期,长者用红绳串连着压岁钱送于晚辈。民国时期,长辈则用红纸包100文铜钱作为压岁钱,其寓意为“长命百岁”。货币改为纸钞后,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予晚辈,有“连连好运”、“连连高升”之意,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。
春联
春联又叫“对联”“门联”,源于我国古代“桃符”。古书载:度朔山桃树蔽日,内有神茶、郁垒二神,能食百鬼。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,悬挂门外,以驱鬼避邪,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。王安石诗中所说“总把新桃换旧符”就是指这种桃符。后来,后国君孟 在除夕时亲笔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对联语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,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。
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。他非常喜爱春联,并下旨推广。《簪云楼杂话》说:“帝都金陵,除夕前忽传旨,公卿士蔗之家,门口须加春联一副,帝朱元璋微行出观。”
爆竹
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,爆裂发声,用以驱鬼,“爆竹”一名由此而来。
《荆楚岁时记》说:
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。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的时候要放“开门爆竹”,又叫“开财门”,一般放一挂鞭炮。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,视为不祥。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,全家关上门吃团年(团圆)饭,放关门爆竹,一般放一至三挂鞭
炮,然后合家围坐谈笑、吃杂食、守岁到半夜或天明。
饺子
过春节北方人吃饺子,南方人年糕,这在我国源源流长。
饺子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,历代曾叫牢丸、水角、馄饨、饽饽等。饺的原名叫“角”,“粉角”即用面粉做的角,“水角”指用水煮的角,因北方人发音“角”“饺”相似,后来就说成“饺”子了。三国时《广雅》一书载:“馄饨,形如偃月,天下之通食也”。这个馄饨就是饺子,偃月就是半月形。
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,一是取其谐音,“更岁交子”,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,喻辞旧迎新;二是取其吉形,因饺子酷似元宝,喻国泰民富,“招财进宝”。因此,饺子老少皆宜,贵贱无分。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,木碗中就盛着饺子。难怪古人誉它为“天下通食”。
年糕
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。年糕味有咸甜淡,烹有煮炸炒,细而不软,味中有味,加之多种配料烹法,乃中华一大美食。
有名的苏州年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苏州古城在春秋时代为吴国国都。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,建成后吴王大喜,称为“阖闾大城”,大宴众将群臣庆功。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,他料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 ,国家迟早将亡。回营后他密瞩身边随从说:“我死后,如国家遭难,民饥无食,可往相门(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)城下掘地三尺得食。”果如所料,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,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。这时都城断粮,饿尸遍野。随从们突然想到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,便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,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墙不是泥土做的,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。
从此,苏州人民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,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,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,流传到今天。
年画
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,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。
古代年画是贴在门上而不是贴在屋里。宋代发明了雕刻板画以后,称之为纸画。到了明代,开始有了“年俗画”的记载,但仍不叫做年画。直到清光绪年间“戊戌变法”时,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在搞“改良”,改良派提出年俗画应该配合社会改革,首先提出“改良年画”的主张。随即,天津杨柳青、齐健隆画店首先刻印了一些反映禁吸鸦片、兴办学堂、女子自强等内容的宣传画,称为“改良年画”。从此,年画的称呼才使用开来。从清代中叶开始,以天津杨柳青、山东潍坊、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最为有名。
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,色彩鲜明,画面热闹,线条单纯。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、春
牛、风景、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。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,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采,很受人们欢迎,农村过春节时仍在普遍采用,并且作为旅游或工艺品出口到很多国家。
贴福字的传说
每逢新春佳节,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春节贴“福”字,是怎么来的呢?据民间传说,和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。
朱元璋建都应天(今南京)后,为了繁荣京城,把苏州、松江一带富民迁到应天。这些富民离开故土来到京城,土地被国家没收了,自己又不会经商或做些手工制作,坐吃山空,没过多久,一个个家庭就败落了。他们心里恨朱元璋,嘴上又不敢说,只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心中的怨恨。
这些苏、松迁民不但编凤阳花鼓来讽刺朱元璋,还拿他的老婆马皇后开涮。
传说有一年正月十五夜晚,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天上,许多迁民在一块儿饮酒赋诗,猜谜作对子。忽然,有一个人拿出一幅画挂在树上,让大家猜。画上画着一个女人,光着脚,抱着一个大西瓜,尤其引人注目的是,那只脚画得特别大。大家一看,哄堂大笑,心照不宣地互相使着眼色,齐声夸奖这画谜出得太好了。
这时,突然从外面挤过来几个人,其中有一个长脸大汉,走近前来看了一眼,怒气冲冲地一把将画撕个粉碎。这个长脸大汉不是别人,正是私访到此的朱元璋。他看见那个抱西瓜的女人,知道暗示皇后马氏是淮西人,那双特别大的脚是讽刺马皇后没有裹足。他命令侍卫们把这些人统统抓起来,关进监牢。又命令锦衣卫侦察这一带百姓的反映,在他们认为本分人家的大门上偷偷地贴上一个“福”字,用“福”字做暗记,准备把没有帖“福”字的人家和先前抓起来的人一起杀掉。
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,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“福”字。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,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“福”字。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,竟把“福”字帖倒了。第二天,朱元璋派人上街查看,发现家家都贴了“福”字,还有一家把“福”字贴倒了。
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。马皇后一听事情不好,忙对朱元璋说:“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,故意把福字贴到了,这不是“福到”的意思吗?”朱元璋一听有道理,便下令放人,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。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,以求吉利,二为纪念马皇后。
传说归传说,春节帖“福”字,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
除夕守岁的传说
相传在很久以前,天上的老天爷为了使天下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每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,就把天门打开,把库里的金银财宝撒向人间。这时,遍地金灿灿、银闪闪,所有的砖头瓦块石头蛋儿都变成了金银。但是老天爷给全天下的人订了一条规矩,那就是谁都不能贪心。世道的金银一定要放在屋里,等到天亮才能开门。
李家庄有兄弟俩,老大叫狗崽,为人尖酸刻薄,且爱才如命;老二叫五子,心地善良,勤劳忠厚。这年年三十的晚上,兄弟俩都坐在屋里等待天门开,等啊等啊,天门一直不开,狗崽想了个不费劲还能多得金银的法子,他把一大堆石头、石磙、石磨都事先挪到自己
的门口,准备天门一开就把这些东西抢到自己的屋里,五子却一动不动,望着蜡烛耐心等待。
三更时分,天门开了,院子里的砖头瓦块果然都变成了金银,五子把金银块放进箩筐,搬进屋去。狗崽却拚尽全力把预先准备好的东西搬进屋内。看着满屋的金印,狗崽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有钱的人了。他等着天亮,天老是不亮,他耐不住了,便开了门出去看天,却忘了“不到天亮不开门”的规矩。